去年6月,高德上线了网约车业务,提供了聚合模式,也就是集合了多家网约车,提高叫车效率。其实包括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专车、嘀嗒出行、携程专车、同程专车、AA专车、易到等网约车平台。今年5月,美团也同样转型为聚合模式,这两大平台的举动为网约车行业提供了不少的机会。
罗兰贝格做过一项统计,到2020年,网约车自营车辆的总数能达到30万,以每辆车15单/天计算,预计每天能满足450万单的出行需求。而到了2020年,网约车每天的需求量竟已达到了2000万单!差距如此悬殊的供需,很难有车企不对这个行业产生兴趣。
单说新能源方面,吉利帝豪为主的"曹操专车",北汽EU系列为主的"享道出行",长安汽车的"长安出行",力帆汽车的"盼达用车"等,都成功使得这些车企成为了网约车行业的一份子。而新势力方面,威马汽车推出了威马EX5为主的"即客行",小鹏汽车推出了出行品牌"有鹏出行",现在已经采购了部分小鹏G3的车型,开始投入试运营。包括前段时间新特汽车也推出了"新电出行"的出行品牌,也开始涉足网约车市场,前期瞄准的市场则是三四线城市。
我们知道,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飞速发展,传统车企又纷纷入局的情况下,境遇非常不好,一个月交付量能上千台已算是优秀水平。归根结底,融资、上市、合作都是为了卖车服务。但市场大环境决定了他们很难卖出更多的车,而入局网约车市场给造车新势力们提供了新的销售模式,网约车平台上线,然后自产自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造车新势力们销量上的困境。比如帝豪EV、销量忽高忽低的北汽EU系列,还有其他销量突飞猛进的车型,都与大量投放网约车脱不开关系。
这里我们提到汽车新四化的概念,"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但是在造车新势力的各种动作中,所谓的共享化,已经成了为电动化的服务的"借口"。它的本质是希望为消费者带来方便快捷的用车体验,但最终却成为了车企提高销量,清理库存的快速手段。在市场化竞争中,各车企已经将自己商业"大佬"的本质搬进了造车这一事业里,并完全颠覆了一个车企的初衷。
当然新势力投身网约车,还有一个外在因素,我们知道,明星想获得高人气,最直接的手段是增加曝光率,那么车子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见到罕见的车型,一时可能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但要是见得多了呢?比如近期开始活跃在街头巷尾的帝豪EV和荣威ei5,还有很早就成为出租车指定车型的卡罗拉和捷达,也许有些人觉得跟网约车同款车是件"掉份"的事,但露脸也的确很重要。
新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网约车也同样,无论新势力们如何规划,有更多车企入局网约车行业是既定事实。对消费者和用户而言,还是希望车企能做好服务和运营工作,不要出现大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