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发,既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也加剧了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恐慌心理。
而针对这一安全隐患,国家主管部门已经高度重视,6月17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重点对已售车辆、库存车辆的防水保护、高压线束、车辆碰撞、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充电装置、电池箱、机械部件和易损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工信部下发的第三份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的文件,而且相对比前两次文件,此次《通知》要求更加严谨,首次对车企提出了“应当主动向主管部门备案召回”的新要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方面,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更好更有效的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被重点排查的几个环节,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具有关键性影响。那笔者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会对这些环节进行重点排查。
水是拦路虎 防水保护大于天
先来说说防水保护,其实在很早之前,汽车行业就在使用IPXX防护等级,自然界雨水对汽车相关零部件有腐蚀等破坏作用,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高压系统零部件等容易因雨水造成短路而极易造成损坏、甚至引起重大安全隐患。
IP等级指防护安全级别。IP是Ingress Protection Rating的缩写, IPXX后面跟了2位数字XX,第1个X是固体异物防护等级,范围是0-6,分别表示对从大颗粒异物到灰尘的防护;第2个是液态颗粒防护等级,范围是0-8,分别表示对从垂直水滴到水底压力情况下的防护。
IPX7的测试条件
简单来说,数值越大,防护等级越高。固态防护等级达到6级,完全防止外物和灰尘,液态防护等级达到7级,短时浸泡在1m水深中防止水的浸入。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核心“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多数装配在车辆底盘和前舱,离地不过30-40cm,最容易接触到雨水和灰尘。所以大多数整车厂,对“三电”要求的防护等级至少要达到IP67及以上,以确保整车安全。
但据行业人士透露,部分车企为应对政策补贴的退坡,不惜降低品质来“压缩成本”,也会选择防护等级低于IP67的“三电”部件。也就是说选择了没有密封或者密封质量不达标的部件,那在下雨天或者过水坑,飞溅的雨水极容易导致车辆电子系统短路,使车辆直接趴窝,甚至不排除强电泄露导致整车自燃的可能,小则给消费者带去不便,大则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是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一定要了解清楚自己爱车零部件的防护等级,尤其是“三电”,如果防护级别低于IP67,笔者建议,就不要选购了,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你就是要买,那笔者只能奉劝,不要驾驶车辆冒险走积水较深的地方。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整车高压化 线束质量很关键
再来看看高压线束,汽车线束相当于人体的血管和神经系统,贯彻整车各个部位,连接所有的电子零部件,传递电力和数据。而新能源汽车对线束输送能力、机械强度、绝缘保护和电磁兼容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目前新能源汽车通常使用600V或更高的驱动电压,那就要求线束有更强的耐压性和密封性。
以奥迪前段时间刚刚召回的e-tron为例,据悉,奥迪之所以选择召回e-tron,就是因为其电池组和充电接头之间一个有缺陷的线束密封件,可能会使电池的一部分密封件容易破裂,导致湿气(水分)进入电池模块的隔间,随着时间推移导致零件腐蚀,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电池组短路、甚至引发火灾。
“最严”新规查碰撞 车辆安全最重要
还有就是车辆碰撞和车载动力电池,目前,C-NCAP新车测试里增加了关于用电安全的评分方案,除了传统汽车的碰撞试验室外,还要加入电气安全的附加检测。因为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池作为储能部件,受到碰撞挤压极易爆炸起火。因此,新能源汽车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将高压电池的布置尽量远离碰撞变形区,还要对车身的传力路径进行设计,以确保车在各种碰撞工况下,高压电池不受挤压。另外,新能源汽车还要进行触电保护性能、高压自动断电保护有效性验证等测试,结果只有安全和不安全之分,对于不符合电气安全要求的车辆,一律不予评星。所以想要了解心仪的新能源汽车质量如何,直接看他们的碰撞测试成绩便能证明。
总体而言,在新能源汽车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我们想要实现“弯道超车”,既需要车企们实现自身加速,也需要主管部门时刻把好方向盘。所以,一方面,车企们要切实做好整车质量把控,不能为了节约成本忽视消费者的安全,而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车辆安全性能,用产品实力留住消费者;另一方面,行业自律很难,需要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不断提升乘用车的安全标准,维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行业形象,树立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的信心,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