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续航里程的提升,使人们日益看重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国家电网公司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其经营范围内的26个省份实现电动汽车充换电量1509.9万千瓦时,较2018年春节同期增长154%,充电需求增速明显。有业内人士认为,充电桩产业即将迎来爆发阶段。
“蛋糕”正在逐渐变大,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赚进口袋的钱却没有相应增长。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不断扩大,但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却不高,究其原因还是“赚得少”。打击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积极性的那盆“冷水”,到底是从哪里泼出来的?企业何时才能“沐浴阳光”?
前5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近九成
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目前累计推广应用量超过300万辆。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指出,近两年我国连续发布多项政策,加快居民区、停车场、单位内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引导下,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充电桩数量已近73万台。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立较为全面的充电基础设施政策体系,2015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明确指出,在加快发展地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7400座,分散式充电桩超250万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为充电桩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公共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9)》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中国普天、上汽安悦等5家企业的充电桩数量之和达到25.2万个,占全国总量的89%。
“目前充电桩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对于一些没有技术、资金实力的充电桩制造商来说生存比较艰难,大部分企业都在亏损。”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戴遴告诉我们,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场地的应用等,都与其盈利和发展息息相关。
利用率低、盈利模式单一导致“赚钱”难
“运营商盈利困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早期的规划不科学。”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研究员李松哲指出,充电行业在发展初期的盲目建桩,使运营商的成本大大增加。“虽然建设了大量充电桩,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导致很多桩的位置比较偏远,使用率很低甚至为零。这部分充电桩不仅没有收益反而加大了持有成本。”
此外,单一收取充电服务费的盈利模式也是运营商盈利困难的主因之一。《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2020年前我国对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当电动汽车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并在交通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后,政府将结合充换电设施服务市场发展情况,逐步放开充换电服务费,让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现阶段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收取充电服务费,但由于自身设备投入大、运营费用高、充电桩使用率低以及故障率高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充电服务行业整体盈利困难的局面。”李松哲表示。
除了上述原因外,充电基础设施获取场地困难、电网不承担外线接电费用、无法获得大工业电价等也都是目前运营商难以盈利的主要原因。
增值业务或成未来盈利重点
“充电桩运营商想要进入盈利阶段,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创新技术路线、扩大市场规模以及找对商业模式。”戴遴告诉我们,当充电市场形成规模以后,运营商除了收取充电服务费外,还可以通过广告费、增值服务等途径来获益。
资料显示,特来电作为目前少数能够盈利的充电运营商之一,目前约有12万个充电桩,其采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建立了全国的充电网络,并通过充电网络建立与车主的联系,以此发展新的增值服务实现了企业盈利。
“增值服务产生的收益将会在未来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李松哲介绍,增值服务依托于充电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只有等充电服务规模化、数据化之后,增值服务才能得以不断丰富与创新。
另有业内专家分析,未来的公共充电领域将以快充为主,在同样的使用频率下,充电桩功率越高,成本回收期越短。其次,充电服务费也将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市场化。这些都将为充电桩运营商带来新的盈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