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首谈过冬,新特先越:扎根西南,BC同举

下调目标,控制销量,储备四款车型,开通三地出行

“去年我们招不到人,或者刚招一个人,待两天就被人抢走了。今年很多主动找我们,听到我们到重庆来,主动给我们推荐一些比较顶尖的研发人才,包括各部门核心关口的研发负责人。还有一个团队整个过来,带着一整个团队来跟我们谈的。”

这是7月底,新特汽车CEO先越在媒体沟通会上提到的一个插曲。

乘联会公布的上半年车市数据,乘用车市场整体下滑190万辆,降幅超过16%。除个别车企实现了销量同比增长,大部分车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量下跌。

数据和直观感受都显示,是比28年销量首降的2018年更艰难的行业寒冬。对过冬颇有前瞻和心得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今年2月预言“今年的冬天,不再是靠‘熬’能够过去的”。汽车业该如何度过这个冬天?

尤其是从2018年产品才逐渐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们,在汽车市场整体遇冷、新能源补贴不断退坡且即将取消、产品上量甚至上市之前资本市场也收紧钱袋之际受到更多唱衰,“新势力生死年”的说法被反复提及。

新特是第一家正面谈论如何过冬的造车新势力。

5343辆,先越披露了新特截止今年上半年的累积批发量,据他掌握的数据,在主流造车新势力中排名前五。

先越认为,新特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使命,“新特的定位是速度快、小而精,未来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新特的道路,如何活下来并且活得好,是接下来一阶段要思考的问题”。

“稳中求进”是新特团队碰撞出的过冬四字箴言,具体做法包括主动放慢速度,在产品、出行、经销+运营、智能四大领域深耕,以更具竞争力的新车、更高效的D·OS智能系统、融合BC两端的出行服务,以及给经销商赋能升级的新模式走出新特专属的道路。同时将的销量目标下调,在保证营收实现100%增长的情况下度过车市寒冬。

“新势力在洗牌,传统车企也在洗牌,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多股压力夹击的情况,量在下滑,消费者信心因为安全问题出现一些影响,整个汽车行业处在一个多重压力的十字路口,肯定要找到一条路。”先越说。

好消息是,今年年初新特完成重庆长寿区相关产业基金领投的B轮融资,下半年有望确定B+轮融资。钱对新特来说暂时不是最大的问题。

先越表示,新特对车市下滑、补贴退坡等负面局势早有预判,在2018年就开始研究相关的对策,今年下调销量预期,重新梳理发布的智能、电动、出行、充电四大战略,就是为破局车市寒冬而来。虽然今年销售目标下调,但预计营收规模仍将翻倍。

未来新特将坚守两个核心,一是以西南为重镇和大本营,二是B、C同举,产品分别面向B端出行和C端用户,到经销商赋能也是围绕这个战略,经销加运营,经销是C端,运营是B端。

产品

“今年上半年我们有两种选择,因为我们融了一笔资,我们投下去,继续在这个产品砸量,冲到前三名或者前两名,我觉得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车型的区间。第二,如果我砸了这个量以后,新特后面怎么办?”先越介绍上半年公司做出战略抉择时的背景。

最终团队决定放缓脚步,不追求DEV1的销量,调整产品、梳理战略,模式创新,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金集中到能让新特活下来的战略上。

具体行动,首先是对产品的调整,上半年主动把DEV1的生产节奏放慢,同时对产品做了小幅升级,更重要的是研发和规划了几款新产品。

首先是在DEV1基础上升级和调整配置的GEV,成本比DEV1降低20%。先越解释为何能有如此大的成本降幅:第一款车DEV1的首要任务是抢时间窗口,在成本优化上没有做得太精细,到GEV时已经有经验和精力对成本做精细要求,以此减少补贴退坡带来的亏损。GEV主要面向网约车市场。

其次是面对个人消费市场研发了DEV Lite,预计明年上市,续航里程从305公里降低到150公里,可能采取磷酸铁锂电池,目的是在补贴完全取消的情况下也不会亏损。

第三款是与知名汽车设计机构ICONA意柯那达成合作,联合研发一款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的纯电动微型车AEV,新车尺寸与DEV 1接近,但定位更高端的精品小车,主要面向一线城市消费者。

第四款是跟一汽合作,以一汽奔腾B30EV位蓝本的A级电动轿车MEV,续航400公里,专注服务新电出行等网约车市场,今年下半年正式发布。

GEV、DEV Lite、AEV、MEV,新特为后补贴市场布局了四款产品。

出行

新特未来的四款产品中,两款面向个人消费市场,两款面向B端出行市场,确切的说,是面向自己的出行业务,新电出行。

出行是许多汽车企业都在做的,目的和逻辑各不相同。

6月27日,新特发布旗下出行品牌“新电出行”,把已有的网约车出行、新能源共享汽车、出租车、旅游租车等多领域服务归纳到一个出行品牌旗下。

网约车是其中的主力。新特在3月20日获得了全国网约车线上运营牌照,又在4月30日、5月13日、8月1日先后获得贵安新区、成都、重庆三大地方牌照。

看起来架势十足,但先越说,新特做出行与典型的汽车企业做出行不太一样,有以下几大特色。

第一,做出行是为了卖车。

与很多公司把“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作为企业战略不同,先越直白地说,新特做出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卖车。

其模式是新特把车批发给融资租赁公司(该公司往往是新特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有贴息等优惠政策),融资租赁公司把车连牌照租给司机。“像MEV一辆车一个月可以租到4000多,一般租3年,这个车就归司机,一共十几万元。”

新特也不去运营这些车辆和司机,而是挂靠在滴滴、高德、美团、携程等平台,新特只提供车辆和运营资质,核心诉求是卖车,不对司机抽成。

第二,只做战略城市,不全国铺开。

目前已经开通的贵安、成都、重庆基本是新特出行业务的核心城市,不会大规模扩张到全国范围。先越说新特决定做出行时的定位非常清楚,就是配合新特核心投资战略落地的区域城市,占据一些核心资源,跑出一些核心的市场需求。

其中成都和重庆对所有网约车来说都是战略市场,拿到网约车运营牌照非常难,新特能拿到是因为跟成都城投集团有合资公司,未来还有更大合作。

“成都是滴滴的第一大市场,现在我们成都一天的导入订单就2万多单,我们还得控制,因为我们现在还在准备我们的车,因为跑网约车,DEV1这个车型其实不太适合,它只适合在周边一些区域跑,要是不控制的话,可能我们在成都一天7、8万单。”先越说。

第三,与经销商一起做。新特目前在全国70多个城市拥有80多家经销商,在出行体量中等的城市会鼓励经销商在当地做。

围绕西南

贵安、重庆、成都,新特取得网约车牌照的三大地区,也将成为公司未来要深耕的根据地。

贵安是新特起家的地方,重庆、成都则是新开垦的。“西南地区这么近的两个地方,一个小时车程能够聚集两个超级城市,在中国是没有的。上海长三角是经济的超级城市,但是人口没有这么多,现在重庆是3100万人,成都现在已经超过上海,2千万,目标是2200万,这两个加起来就是0.5亿的人口,这是什么概念?值得去深耕。”先越解释为什么要扎根西南。

从经济体量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就是成都和重庆,重庆是2万亿,重庆是1.78万亿,两个城市加起来接近4万亿。“新特还是有自知之明,我们只要把这个大本营守好,把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式制定好,把我们这里的体系做好,我觉得我们还是很有希望的。”

新特在三地的产业布局各有分工。

贵州有一个试制车间,正是这个试制车间在7月被媒体报道停工。先越解释这是试制车间,上半年没有新车型试制,目前在整修设备,准备新车型MEV、Lite的试制。

生产制造方面,新特汽车旗下产品目前均由一汽代工生产,此前传出由长江代工的计划,主要是新特与长江共同的投资方贵州政府的意愿,想通过商乘并举的战略在贵安新区建设新能源全产业链。但新建工厂前身贵州客车厂只有商用车资质,在《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2018年第22号令出台后,已经无法拿到乘用车资质,该计划被迫终止。

贵安的另一个职能是公司的呼叫中心和数据中心。

重庆是新特新增的一个布局,以往在杭州的研发中心正在迁往重庆,未来配合研发中心也会建立一个试制车间,负责另两款车的试制。

在成都,新特与成都城投成立了合资公司,相当于一个销售运营公司,GYON歌昂品牌会交给成都这个公司独立运作。

此外,鉴于北京的互联网人才不可替代,新特的智能互联研发中心、品牌和资本运营中心设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