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持续加速电动车智能充电桩建设,为绿色出行“加油”

最近几天,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前景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据了解,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中国各地的充电桩设施建设也持续加速。如今,在中国不少城市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新能源车的司机们可以越来越方便地通过手机定位找到智能充电桩,为自己的绿色出行“加油”。

微信图片_20190918145452.jpg

人机互动使用方便

充电桩之于新能源汽车,就像加油站之于传统汽车,都是驾车出行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对于以电力为主要动力的新能源车而言,能够获得及时充电更是实现安全续航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充电桩本身智能化水平也较高,使用起来十分便捷。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附近的一处智能充电桩,充电桩正中显著位置是一块人机互动触屏。使用时,用户可以选择刷卡或扫二维码的方式进入操作界面,同时将充电枪接入车身,再从“定时充电、定量充电、定额充电、自动充电”等多种模式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加油”方式即可。

目前,北京市共建设了8万根充电桩,车桩比居全国第一。在充电桩迅速增多的背后,则是新能源车的蓬勃发展以及绿色出行理念的不断流行。

“北京推广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车占比达60%—70%,纯电动汽车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5%—20%,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说。

各大城市竞相布局

事实上,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智能充电桩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天津将推动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作为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重要内容。目前,天津市的充电桩覆盖了公交、高速公路、城市公用、政府机关等范围,中心城区实现了新能源汽车5公里充电服务半径网络。“截至2017年3月,天津共完成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60.29万次,节省燃油1.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1万吨。”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在浙江,平均每三辆电动汽车就有一个充电桩。同时,浙江还建成了全省统一、公益和非盈利性的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了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在四川成都,政府专门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规划。规划提出,2020年前成都市将共建设约8.8万个自用充电桩,同时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原则上应100%配建或预留充电桩位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指出,相比于传统汽车寻找汽柴油加油站的便捷程度,智能充电桩现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新能源车日益增长的充电续航要求。因此,各地政府积极扶持充电桩建设无疑十分必要,这也是鼓励绿色出行、促进交通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运营模式仍需规范

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的智能充电桩在运营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运营、使用都面临着不少问题。

例如,北京市民李先生遇到限号的时候就会开电动车上班。然而,当他要利用商务楼院内充电桩为爱车充电时,却被物业要求缴纳10元使用费,且不给开发票。事实上,李先生这种遭遇并非偶然,本应按充电时间收费的充电桩经常被物业或社区管理者加收各类费用。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智能充电桩发展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虽然充电桩市场竞争者众,但由于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充电桩的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充电桩建设布局不够合理,一些地方不够用,而另一些地方则存在资源浪费;三是充电设施政策有待健全,安全管理需要提升;四是三、四线城市充电桩推广进展较慢,一些充电桩企业盈利困难。

“目前,城市是新能源车发展的主战场。但很多大城市老旧小区较多,这就涉及一个各方协调利益、凝聚共识的过程。”张文忠说,一方面,智能充电桩是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很多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较小,业主出行方式也不一致,物业管理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地方政府、充电桩企业、社区组织、业主代表等各方都应该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协商,确保充电桩安全有序运营,帮助更多人实现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