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退坡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其带来的“阵痛”也是显而易见。
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48.5万台,同比下滑5%,环比下降15.9%,而新能源方面,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6.88万台,同比下降4.2%,环比6月下降48%,这是从2017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首次负增长。
淘汰赛加速 拼的就是综合实力
在销量下滑的背后,国内车企还面对着更多的压力,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各大车企纷纷推出全面升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但整体汽车市场价格却在不断下降,这“一升一降”,给车企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双积分”政策和一系列更加开放的汽车产业政策,更多国际车企及零部件企业将涌入中国市场,同样对国内自主车企及产业链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已然开始加速,对国内自主车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相对比已经百余年的燃油车市场,新能源车市场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虽入门者众多,但在中国市场可留下“分食蛋糕”者,靠的就是车企对市场的洞察力、产品力、创新力和品牌力等综合实力的比拼。
逆势突围 关键是整零关系
群狼环绕,自主车企该如何逆势突围,笔者认为,关键是构建好自身零部件的供应体系,合理优化整零关系,将自身优势延伸至整个产业链,形成合力抢占市场。
原因有三,其一,想要分得更多蛋糕,先要将产业的“盘子”做大做强,通过自主车企及零部件企业间的深度融合合作,既可以提供更广阔的的配套市场,也可以分摊市场冲击风险;
其二,车企的核心技术在于系统集成和产业链掌控,通过稳定的供应链管理,才可以实现在品质不断提升前提下的成本合理控制;
其三,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差距较大,自主车企只有构建一个强关联、快响应、高品质的供应链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灵活应变,快速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综合性价比 自主零部件企业值得关注
对于国内自主车企来说,在新能源方面的供应链体系建设,已经进行了不少布局,不过大多分为两种,一是与外资零部件企业合作,希望可整合双方研发技术、管理团队、市场资源等,但跨国企业在向中国新能源汽车方面一直“慢半拍”,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自身体系庞大、决策周期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对中国市场充满不确定性,观望态度居多;
二是独立开发生产关键零部件,用车企自身的市场资源为其提供便利,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普遍拥有较高技术壁垒,短时间内车企独立开发零部很难有突破,技术水准远达不到市场需求。
而在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资源,就是自主零部件企业。不少车企始终认为其技术能力和外资企业存在巨大差距,然而在电气设备、三电系统等方面,不少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零部件企业逐渐进入配套市场,依托于其本身技术和规模效应,既比外资零部件企业多了一定的成本优势和快速配套优势,也比车企独立开发零部件多了核心技术优势,对自主车企来说,是个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以国内自主的电池、电控及电机等零部件企业为例,不少企业在产品性能和技术实力上都有着行业领先的水准。比如,动力电池方面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电控方面的汇川技术、上海电驱动、阳光电源等,电机方面的精进电动、大洋电机、卧龙电气等都在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自主车企在研发、资金、品牌等方面具备足够的实力,尤其是自身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充分利用好外资零部件、独立开发及自主零部件等多方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